[{"img":"1612/27/dcf61809762a371d907b7cf2723749e0.jpg","width":3756,"height":2848,"content":"逆向游动的鱼
庄子与惠子争辩,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便反问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鱼游在水里是否快乐我无法知道,但我相信或许也不尽然。只有突破了一切束缚,顺畅自如才可以真正自由快乐,毕竟,鱼还得依附于水,人还得依附于空气。把金鱼当作风筝,一方面是源于自己熟悉的游戏场景;另一方面则是以物易物,以往的风筝是非生物,这次我把它换成活生生游动的鱼,脱离了水的鱼也能舒适自如的畅游在天空里。这幅照片更多象征着随性和自适,在青葱岁月里,一切都有可能,我们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年轻的梦想也能如鱼游于空中,再无桎梏。但事后有朋友告诉我,其实快乐也好,自由也好,都是相对的,即便我赋予了金鱼如此深邃的意义,它还是被线所牵绊住,逆向也好,游在空中也好,都只是增添了可能性,也并非全然超然物外。这就是宿命。于是,我理所当然地想起了开篇提到的庄子与惠子之辨。
","text":""},{"img":"1612/27/31970c0025163631a39c4ae2f67d7bff.jpg","width":4020,"height":3168,"content":"逆向游动的鱼","text":""},{"img":"1612/27/e4ab0ec9161b3e9da77f2e22c6b9c430.jpg","width":3210,"height":2848,"content":"萌芽之天问
最近总有人在我耳边提到赤子之心。孟子是性善论的集大成者,提赤子之心诚然正常。但引起我思考的是,赤子之心是怎么被慢慢消磨的。初生之孩童,对世间万事万物总是充满好奇和新鲜,回想小时候,其时各种疑问和想象充斥于头脑心间,也无羞涩畏惧之心,张口便问,以至于大人不胜其烦,惹急了甚或报以不屑的神色,令我倍感茫然和不解。大人和小孩的心思,大部分时间是在以缺乏了解的状态对抗。后来自己长大了,也渐渐对此事释怀了,却对那时的情景,心生迷恋。因为有些东西,真的是一去不复返,越长大越孤单。
","text":""},{"img":"1612/27/1f586670ec0b31b39052551eba083b1d.jpg","width":2848,"height":4272,"content":"奇幻领域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度让我非常震撼,我无法想象一个失去光明的女子是以这样感恩、诚恳的心态来面对世界的。相比之下,我们活得相当没诚意。我是天生的幻想主义者,面对一间旧房子,会漫无边际地去想象发生在它里面的沧海桑田。遇见一颗开花的树,我也会认真感受抚慰过它的日月光华。活在别人的故事里当然不是我的风格,渐而我便把自己当成了主角,于是,在这破旧的老屋子里,我让地板成草地,让屋内飘着白云,我只做自己。我的生活和我自己,这都是我能充分掌控和驾驭的领域,梦幻的色彩也便随心所欲。归根结底,我想说的是,生活需要一点诗意,尤其正当青春,没必要对痛苦和艰难低头。记得荷尔德林就曾说过,人,需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
","text":""},{"img":"1612/27/d770e02fd9e53fc0b3a93589b6dddf71.jpg","width":3210,"height":2848,"content":"完美旅行
在路上的状态是我一直所追寻的。旅行之与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对智识和视野的补充,主要还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和释放。梭罗《瓦尔登湖》描写的生活情状太过于隐逸,弗朗西斯·梅尔斯《托斯卡纳艳阳下》又描写得太过于小资,于是我就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构造自己所期望的生活方式。拿着不多的行李,带着自己喜欢的东西,身心舒畅地行于广袤天地间,颇有“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放达。当然,这里面书是代指,算是喜欢的东西之一,也是精神的隐喻。作家金庸是将这种精神贯彻得比较彻底的一个人,《书剑恩仇录》里陈家洛和霍青桐,《笑傲江湖》里令狐冲和任盈盈,《天龙八部》里萧峰和阿朱,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很多人只看见了情爱,我却于他们盟定下的行旅誓言里,看出了一种本真的生活态度。他们在我的画面里,彼此是彼此的一本书。
","text":""},{"img":"1612/27/73f5c118c3cc388da55ee7526c2955d5.jpg","width":2798,"height":4110,"content":"我的“维特之烦恼”
古今中外,对于青春期懵懂的爱之怀想描述甚繁,但以文字居多。中国古代大量的宫怨诗是典型,最早的《诗经》里这种情思也不胜枚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这也即是后世俗语所谓之的“哪个少女不怀春”。这么平实的话听起来总让人面红耳燥,但我想,即便如此,也总比那些正统的经学家把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比作君臣关系要可爱得多。西方直接明了得多,歌德笔下的维特,虽然是男孩,但那种细腻完全融合了女孩的思触,款款深情不禁令人唏嘘感慨。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此书一出,就引起了西方社会不约而同的群体反应。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无外乎就是如此了吧。心中所想通过影像来表现是有难度的,我这种蒙太奇似的场景叠加却能让人一目了然,同时也让画面语言更加丰富,这是我这组照片一以贯之的表现方式。
","text":""},{"img":"1612/27/ea3fea6c38563d378c88d19e28f3a258.jpg","width":2760,"height":2364,"content":"","text":""},{"img":"1612/27/65651e6ef23c364685e82eb4e4d374aa.jpg","width":2848,"height":2372,"content":"云上的日子
当然,看到这个名字,你或许马上就会想起苏菲·玛索主演的那部《云上的日子》,但遗憾的是,它真的与那无关。非要说出灵感来源的话,我想它更接近于圣艾克絮佩里的那部小说。圣艾克絮佩里让世人皆知的是他那部《小王子》,一部关于爱与美的童话。《云上的日子》依然把这种基调延续,对于他飞行员的身份而言,我会觉得这本小说集反而更是他内心情绪的迸发。我不知道他行驶在天空,穿越云层时会有怎样的感触,我更没有经常腾云驾雾的本事和契机。有时我会想,坐在云端,与鸟儿为伴,那里与社会二字无关。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大概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的一片天空,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习惯低到了尘埃里去寻求希望,却独独忘了怎样让心飞翔。
","text":""}]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总是对青春报以无限迷恋。诚然,这种迷恋与其说是人们对青春所代表的美好、向上和活力状态的寄望,不如说是人们对记忆一种转瞬即逝美好情绪行为的痴醉。从这个意义上说,青春就不仅是人生的一个状态,反而更像是一种情绪,推而广之,甚至可以上升为一种信仰。我们经常说“返老还童”,在这里,人生状态的界限就已经消泯了,青春更多的是以一种意识和信仰的方式呈现在我们观世的维度里。
当我始终纠结在青春是一种状态的概念里的时候,我清楚地意识到状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用镜头感去维持、表现它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所以我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初衷。幸而有了后来的灵光一现,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将信仰分为三个阶段,美学、伦理和宗教,我想,青春更多地还是指涉美学,而一旦将青春这个抽象概念转化为美学意识的时候,它便和摄影有了交集。我也就索性去呈现一个个场景,当然,你也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个情绪瞬间。
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