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0
村落是人类与自然达成协议后的第一个成果。细心观看,时间在这里的许多角落都是停滞的,诸多事物依然留存着原始性的面貌,回到起点、重新审视事物发展的道路,对时间、空间和个人的再次认知都是很有帮助的。
去年夏天的洪涝淹死了大部分的果树,树木被砍伐、土地重新归零,冬季的视野要宽阔许多,用火将补种的经济作物梗茎烧成灰后埋入土中,依然是刀耕火种的年代。今天起床清醒后便是黄昏,站在枯黄茅草的大片空地上呆看着向西沉下的太阳,这种介乎运动和静止之间的状态让我想起了前几日推荐给朋友观看的电影——24 FRAMES——它对影像的重新思考就是从静态图像的起点出发的。(关乎时间的猜想也是思考的重要组成部份)
原始的面貌是共通且无法伪饰的,其肌理上有着相同的感动。
没有拍摄,因此今日不作记录。
2023-01-21
从自然中开垦荒地、获取粮食,人口繁衍聚集形成村落,死后埋入土地,坟头按照现实房屋顺序布置,这是受着文化和自然需求的影响。坟地就在田中,距离村落不过百米,坟前是不刻墓碑的,杂草覆盖坟茔,辨认墓主的身份只能通过记忆和辈份推论,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烧错纸钱是常有的事。子不语怪力乱神,随着“科学”意识的普及,“鬼魂”那套在农村也越来越站不住脚,因此烧错纸也毫不重要,既定的形式动作完成即可。可即便传统的动作已被简化至无可简化,当代的人也将其看作无意义的多余行为,终究是生活方式的变化罢了。
乡村从生活场所变成了中转地,无法适应城市生存要求的人被遗弃在这里,不可反抗地固守着传统动作(真正无法反抗的是传统文化浸染下的群体生存方式)。城市取代乡村成为所有人期望的归宿,在那里存在着另一种动作要求——为利益而设定的群体虚拟关系取代了原有以血缘为系带的社会关系,解脱传统固定动作后,个体开始享有孤独的自由。
今天我带着相机去上坟,拍下来纸钱燃烧时的图像。回来时才发觉相机没有插储存卡,因此什么画面也没有得到,或许这也有神灵的意志在影响吧。
2023-01-23
今天是大年初二,昨天连着喝了两场酒,身上的酒气下午才散去。我又带着相机到田里去散步,已经有人开始在地里劳作,感慨一番后,我突然意识自己的某种傲慢。
总有以猎奇视角的游客来到乡村,带着某种莫名的优越感、以拍下满足城市人固定印象照片为目标。乡村的照片就应该是一间落魄的土屋、门前站着一个满脸深壑皱纹的“福贵”,观众从观看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将伪装的同情心理解某种高站位的道德,除了因“理解苦难”而将自己理解成圣人的俯视视角外,还有其它的认知存在,譬如所谓“乡村浪漫理想主义”的仰视视角,都是消费主义所美化的谎言。
何为真实?真实源于尊重、源于真诚融入其中后的认知重构建,平视的观看。城市、乡村——人类赋予的名称,除社会学上的运行规则外并无太多不同,土地、树木、石头、人,物质构成上何以区分?做出区分的本身便是一种无知的傲慢。
刮起阵阵寒风,我站在一片看似荒芜实则蕴含强大生命力的土地上,看着西侧微弱的夕阳,想起了塔可夫斯基。在这片土地上拉起一片白布播放他的电影,有多少人会来观看?有多少人会认同?生活的本身便是最杰出的艺术品,我们是参与者、观看者,作品真诚与否的评判者,是我们每一个人,而非特定群体。直白的说,若能在这片田野里布置上自己拍摄的照片,居住此地的人们会来观看并作出“还不错”的评价,那时那些照片才可以被称为“真诚”的。
2022-01-24
某种程度上,动态视频相较静态图像要更受欢迎些。有了时间的参与后,视频可以将事件更直接的表现出来,动态的呈现也更符合人的真实视觉经验。它引入时间、压缩时间,使得冲突以创作者期望的那般集中呈现,观看者乐意用被强制观看的时间换取获取经验的愉悦。图像在“短时间内持续获得愉悦感”的方面显得较为乏力,或是将时间压缩至瞬间、或是将时间拉伸至永恒,它要求观看者充满足够的好奇与耐心。
过年期间,我或在喝酒或在聊天或在睡觉,失去了阅读和拍摄的耐心,以“借机通过观看交谈获取更多真实经验”为借口抚平焦虑。今天气温降至零下十度,阳光却很好,被从床上叫起吃晚饭的路途中,我看到了这无比纯净的傍晚,便带着录像机跑到田里,通过影像的方式记录下这片空间。
评论 0 :